对于刚刚过去的2022年元旦,每个地产行业从业者都难有辞旧迎新的乐观心态。
一年时间里,曾经的神话一一破碎,大量负面消息充斥着行业。不断有人试图探究,行业究竟何至于此?
前些天,晨曦控股总裁周昕宇聊了聊当下地产行业的热点话题,他对部分问题的视角和观点让人很受启发,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下。
01
支撑行业的“四大杠杆”消失了?
行业为什么走到这一步?相信这是多数人最想在当下提出的问题,这个答案在周昕宇看来,其实是“四大杠杆”消失了。
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你会发现过去支撑地产行业30年高速发展的底层逻辑,就是财务杠杆、经营杠杆、权益杠杆、投资杠杆这四大杠杆。
如今行业一夜入冬、市场急冻,就是这曾经无往不利的四大杠杆,一夕间突然失效了。
这四大杠杆怎么会消失?周昕宇把每个杠杆都详细做了分析:
①财务杠杆:曾几何时,借钱融资加杠杆是地产行业一路高歌猛进的助推剂。但以某巨头房企的倒下为标志性事件,宣告了地产行业“大而不倒”神话的破灭,而一系列品牌房企主动躺平,更让行业脆弱的信用雪上加霜。
大量债务违约事件对行业信用是一场海啸般的灾难:
一方面一系列房企的违约爆雷事件,造成二级市场地产债券价格暴跌,评级下滑,连带着一级市场债券丧失了融资功能。
另一方面,在非标融资口,伴随大量拿地前融的信托产品违约,个人客户受到了极大伤害,市场融资规模遭遇巨量萎缩,也意味着房企项目层面加杠杆的能力大幅衰退。
这种杠杆功能的失效,并不一定是因为房企没钱还款,而是整个地产行业的信用基础遭受的质疑:我不是不相信你还有钱,我是不相信你还款的能力。
可以说,财务杠杆是今年6个月来最受伤的杠杆。
②经营杠杆:所谓经营杠杆,说白了就是“早收晚付”。
银行将按揭回款的时间大幅拉长,让“早收”的核心“预售制度”在过去6个月遭受了巨大冲击。这还不算,在多家头部房企危机造成大量出现烂尾风险,需要地方政府协调善后,造成地方政府加强了对开发商预售款的监管。
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现象:有房企明明账面上趴着大量现金却无法随意抽调,眼看着付不出供应商少量的欠款。
即使拿到了钱,在与项目合作方分款的时候,也横生了许多枝节。市场爆雷声中,对于合作方的履约能力同样也成为风险点,合作方内部信用同样成为卡住“早收”的关键一环。
对于两家房企合作的项目,即便拿到了政府批复可以使用的回款,双方同样也互相猜疑,担心钱分掉以后未来项目再需要输血,这笔钱对方拿不出来。既然如此,索性这笔钱就不分!
在各个环节的“设限”之后,“早收”实质上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效能。
没了“早收”,那么“晚付”呢?告诉你,同样不乐观。
在经历了一系列商票违约事件后,开发商与供应商曾经的信用生态遭受了极大破坏,相比于没有订单,供应商更不愿意承担亏损。
曾经可以“晚付”的,如今一律提前支付:先给钱,后干活;不给钱,不干活。
这样一来,开发商曾经的“早收”、“晚付”,最大限度实现资金效率周转的模式,被完全颠覆:
房企投入资金、借了开发贷造完了楼,卖出去的房子却迟迟回不了款,反而要提前支付各类费用开支;这边各类还款期限将至,那边销售额只是数字见不到真金白银,上有政府监管,下有合作方不同意分账,资金压力凭空增加了好几倍。
③权益杠杆:所谓权益杠杆,就是房企通过合作开发的模式撬动总规模的迅速增长,合作方互相抬轿子,把规模迅速做大。
但如今,权益杠杆的一大的趋势是股权归编。
这背后的根源,还是合作房企的彼此不信任,不让轻易挪动共有账户上的资金,好不容易盘活的钱仍然僵死在账面上。与其如此,干脆“分家”——把合作项目的股权各自分拆,互相换股,变为房企独占项目,各自对自己的项目负责。
这样一来,权益杠杆就会迅速下降,相应的房企的销售规模也必将迎来巨大的拐点。
此外,大量私募股权基金也开始撤退,其中不乏行业巨头,这些资金过去不仅持有房企的股票,还入股了房企众多项目,这场资金的大撤退对房企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④投资杠杆:所谓投资杠杆,指的就是地货比,即一块钱的土地能卖出多少销售,和市场行情直接关联。
面对当下地产销售市场持续萎缩,行情惨淡,可想而知地货比本身就下降的很快。而在周昕宇看来,房企最难熬的并不在于此,不让降有时比不让涨更难。
多地出台的限跌令,几乎封死了房企的出路。房企想认亏出局,打折出货保现金流,连缴械投降的机会也没有。
这是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试炼,没有谁能轻易逃脱。
02
谁来重塑行业运行的支点?
或许有人会问,4大杠杆的崩塌是地产行业的这轮大洗牌的根源。既是杠杆,支撑杠杆的支点是什么?
或者说,曾经让行业高歌猛进三十年的运行基础究竟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其实就是信用。这是构建现代商业体系的基石。
购房者相信开发商不会跑路或倒下,所以愿意购买看不见摸不着的期房;
银行和机构信任开发商,所以愿意将钱借出,也不对开发项目进行管控;
供应商信任开发商会支付账款,所以愿意为合作伙伴垫资;
监管信任开发商会按时交房不烂尾,所以愿意对监管账户灵活处置……
但伴随着房企经营危机引发的行业剧震,地产行业的信用支点,已经支离破碎,并迅速引发了一系列挤兑和踩踏。
购房者不再相信开发商,会捂紧钱包观望犹豫,销售市场一夕转凉;
银行机构不再信任开发商,选择提前收回借款,或一再提高借款条件,或干脆不冒风险出借;
供应商不再信任开发商,今后再提供服务提前支付款项成了前提条件;
监管也不再信任开发商,干脆就将预售账户通通管起来。
你会发现,如果信用支点丧失,市场就会迅速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
在周昕宇看来,对于地产行业这样的重资产行业,却一直缺少一种资产管理的理念,一直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第三方参与到信用体系中来。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不禁发问:
1.仅凭地产行业自身,可以让行业重回信任的环境,可以完成这个破碎支点的修复吗?
2.如果行业无法重回信任的原点,那么今后应该相信什么?
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都清楚,信任是一种覆水难收的情感。
地产行业的这轮出清之中,曾经“大而不倒”的倒下了、曾经有“华丽财报”的房企逾期了、曾经“绝对安全”的商业模式爆雷了……
可以说,行业的信用已经到了透支的边缘,仅凭房企自身很难修复这破裂的信任。
此时就不得不面对第二个问题,如果地产行业曾经的信任基础不再,我们该相信什么?
相信专业的力量。
怎么理解这个“专业”?地产行业的各个环节,如今都像是在“开盲盒”一样,在你没打开之前,你不知道里面是惊喜还是惊雷。
行业的确需要有一个第三方将这个过程变得确定性更高一些。引入专业的资产管理人员、借助先进的数字化科技手段,来帮助地产行业关联的各方来“开盲盒”。
从事这件事的人有么?晨曦控股正在发力这个领域。
晨曦控股如何来解决行业“开盲盒”的问题?晨曦的思路就像餐饮界当下流行的“透明厨房”一样,在菜端上餐桌前,你能清楚地看到他们被烹制加工的所有过程。
晨曦能让利益相关方看清楚钱投向哪里,用在什么地方,项目预设条件是否达标,如果有风险该怎么办,未来收益如何保障……
举个例子,随手翻一翻晨曦的投资记录就知道了,在晨曦与多家知名房企合作股权投资的项目中,会看到晨曦以独有的敏锐嗅觉精准洞悉了潜在危机的到来,并成功提前逃顶,躲过了随之而来的行业爆雷潮。
可能会有人好奇晨曦究竟怎么做到的?尤其是基于投资条线巨量繁多的土地研判数量;隐藏了无数问题的收并购项目;复杂繁琐的数据测算;隐秘的风险点……
要达成这些,是依靠大量精英人才么?是,也不全是,因为单靠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有句话说的好,人想走的更快,并没有发明更快的鞋子,而是发明了轮子。
而对房地产行业来说,这个“轮子”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各家房企普遍发力的数字化建设,这也被视为地产下半场房企提质增效的利器。
晨曦科技结合自身多年在房地产行业投资、资管及数字化的经验,推出RETECH平台,成为针对业务精准研判的一大利器。
同时,晨曦科技也寄希望于RETECH平台为行业赋能,帮助地产从业者,绕过一些坑。
艳姐和不少房企小伙伴聊过内部数字化的探索,总结一句话:探索方兴未艾,但过程曲折,痛点不少,比如:
①各自为战,烟囱林立。系统上了很多,但互相不打通,关键指标系统间不一致,无法为企业决策判断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②重复建设。系统建设没有清晰的规划和目标,疲于响应用户需求,功能反复变化,花了不少钱,系统稳定性不高,用户满意度不高。
③追求功能完备,忽略用户感受。从管控角度出发,追求管控逻辑闭环,忽略用户感受,用户不会用不爱用。
晨曦在打造科技平台的过程中,正是基于行业的痛点和数字化探索过程中积累的大量经验,形成了四大原则:
①底层数据打通,数据口径统一。晨曦打造的数字化平台能准确计算企业经营指标、表外负债等信息,真正让数据为决策提供支撑。这一切是基于晨曦打造的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及数据中台,结合智能化计算引擎而实现的。
②结构化存储,高速运算。通过获取行业、企业的各种公开信息,利用NLP、OCR、计算引擎等智能化手段,对数据进行结构化存储及运算,为行业、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咨询信息,让决策有据可依。实现站在行业看企业。
③流程牵引,事主动找人,助力效能提升。通过对端到端的业务梳理,将每个人纳入到企业整体业务流程的环节中,以“事”驱动“人”,赋能行业提效。
④既要好用,更要好看。用TO C的理念做TO B的产品,让产品的使用不在是用户的负担。
通过提升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数字化水平,运用专业的力量、科技的力量,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投资者打开盲盒,让行业重新走上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
回到最初的问题,事实上,地产行业运转的支点,仍然是信用,只是这一次重塑后,信用不再是开发商拍着胸脯的保证,而是专业见证下的有理有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