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有消息称,近期刚刚完成新一轮组织架构调整的绿城,于近日对内发布「红线通知」。
今年完不成指标的经营班子要惨遭降职、降薪、免职。
据披露出的红线规定:
1、年度综合指标大于90%小于100%,降薪10%,个人年度绩效等级不高于B;
2、年度综合指标大于80%小于90%,降职、降薪20%,个人年度绩效等级不高于C;
3、年度综合指标<80%,免职,个人年度绩效等级为D;
4、年度完成的归母净利润<0,管理干预,个人年度绩效等级为D;
5、经营性净现金流(须扣除财务利息金额)<0,免职,个人年度绩效等级为D。
同时,在组织层面,公司将综合红线指标的触发情况及其他因素,对子公司采取组织降级、业务托管的管理干预措施。
另据消息称,在今年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就不断传出,有相当多的绿城员工收到了人力的约谈,要求其在春节前办理完离职手续。
同时原来的浙东、浙西区域公司和亚运村项目也合并为浙江区域公司,将批量裁掉一大批原有员工。
启动新一轮架构调整
2023年年初,绿城中国启动新一轮架构调整。
根据其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组织架构的通知》,绿城中国将根据公司业务发展,进一步优化组织机构,精简管理,强化资源协同,不仅新设了浙江区域集团,其他区域也作出相应调整。
据悉,绿城中国此次调整是将原浙西区域集团、浙东区域公司、杭州亚运村项目公司合并,成立浙江区域集团,按区域集团类别管理,负责浙江省、福建省的投资拓展与项目管理。
人事方面,原浙西区域集团董事长迟峰,任新浙江区域集团联席董事长、总经理;原浙东区域公司董事长吴恒,任新浙江区域集团联席董事长。
迟峰于去年7月加入绿城中国,此前曾担任蓝光发展总裁和华润置地高级副总裁。而新浙江区域集团联席董事长吴恒于2016年年中加入绿城,在浙江区域拆分之前曾任浙江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后担任浙东区域公司董事长。
与此同时,绿城将中原区域、西南区域、华南区域、华中区域、西北区域、东北区域等C类区域规模的人事权限按C类区域公司管理,人员定岗、定级、定薪按城市公司管理。
在绿城内部,不同级别组织和人员配置标准不同,如部门设置、人员编制、职级薪酬等。所以此次调整后,中原区域、西南区域、华南区域等这些区域的配置标准将会面临下降,出现相应的人员收缩。
“激进”的扩张计划
2017年8月,时任绿城中国行政总裁的曹舟南,在年中业绩发布上称:“抛开有质量的增长去追求规模,规模越大死得越快。”
关于规模与利润的选择题,曹舟南的答案是后者,即规模暂缓、利润优先。然而,随着张亚东的入主,绿城的经营方向发生了巨大变化。
绿城的高负债模式始于宋卫平时代。早在2009年,绿城中国销售额便达到513亿元,而创始人宋卫平一直采取高负债策略,把绿城陷于流动性紧张的困境中。这也导致了绿城中国在2011年爆发现金流危机。
2014年,绿城中国与中交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后者成为绿城第一大股东。自此,绿城中国由原来的民企变身成央企实际控制下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截至2022年1月,绿城中国12个董事会席位中,去掉独立董事,近半数董事为中交系背景。
2018年,张亚东空降绿城中国,担任行政总裁。随后,绿城中国重启高周转扩张模式。
地产offer了解到,自2018年掌舵绿城以来,张亚东提出了“三年业绩计划”,即2019年到2021年,销售额目标分别为2000亿元、2500亿元、3000亿元。
同时,张亚东设定了“战略2025”目标,即到2025年,绿城的房产开发业务合同额要达到4500亿元,房产代建业务合同额要达到1500亿元,新兴业务合同额要达到400亿元。
即便是在房地产市场步入低谷的2021年,绿城仍未房企这一看似“激进”的目标。
为成功完成这一目标,整个2021年,绿城中国耗资近千亿元权益拿地。
2021年,在政策调控、融资收紧、土地集中供应等变化中,房企拿地积极性普遍降低,克而瑞报告显示,2021年超60%的百强房企拿地金额同比下降,近30%房企同比降幅高达50%。
数据显示,2021年,绿城总共耗费938亿元新增土储总建筑面积1751万平米、涉及土储101宗,新增货值3137亿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宁波、西安等一二线城市。
截至2021年期末共有土地储备项目256个,总建筑面积约5881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