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句话,干脆利落——恒大要被港交所摘牌了。
具体时间表很冷酷:
最后交易日:2025年8月22日
正式退市:2025年8月25日上午9点
不复核、不上诉:认了,走人。
这是恒大在资本市场的终点,也是过去二十年中国房地产故事的一个标志性落幕。
01 恒大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退市,不是因为港交所“突发奇想”,而是因为恒大压根没完成复牌要求。
简单说——2021年爆雷之后,港交所给了“复牌指引”:补齐财报、交代债务、重组进度、恢复正常经营。
恒大没做到一个。
股票停牌,债务重组一拖再拖,财报一延再延。资本市场等得不耐烦了,7月28日之前没复牌?好,摘牌。
规则不是为谁改的,尤其是资本市场的规则。
恒大自己也没挣扎,公告写得干脆——无意申请复核。
这不是一次意外,这是一步步走向的必然。
02 曾经的高光:马路上都是恒大的广告牌
恒大退市的新闻出来,炸天团的第一反应是——
这个名字,曾经太响亮了。
广州、北京、沈阳、成都……城市的地标路口总能看到它的大红广告牌——
“恒大御景半岛”“恒大绿洲”“恒大城”"恒大海花岛“、”恒大海上威尼斯“,再加上恒大的足球、矿泉水、粮油,甚至是恒大冰泉。

许家印那句“恒大要做多元化世界500强”,喊得满天风雨。
在地产黄金时代,恒大是最会“跑马圈地”的玩家。
高杠杆、高周转、高销售——三高模式让它迅速做大,规模一度冲到世界第一房企。
那几年,恒大的逻辑就是——地先拿了,钱自然会来。
03 许家印的豪赌与豪情

许家印是那个时代地产人的缩影——敏锐、激进、敢赌。
他出身河南周口的贫困农村,靠着奖学金读完大学,南下闯荡,在广州创办恒大。
1990年代末的珠三角,他看准一波又一波的城市扩张浪潮,敢在别人犹豫时一口气拍下大片土地。
他有一句话——“赚钱的速度,永远赶不上拿地的速度。”
这句话既是恒大的成长秘诀,也是它的致命基因。
巅峰时期,许家印出入必是专机,衣着考究、口若悬河,在各种发布会和晚宴上谈笑风生。
2017年,他以2900亿元的身家登顶中国首富,媒体称他为“许老板”,那是带着钦佩与艳羡的称呼。

他喜欢站在舞台中央,许下宏愿——恒大要造车、要进军高科技、要多元化。
足球、冰泉、童世界、保险、粮油……恒大的触角伸向几乎所有领域。
那是一个房地产企业只要有足够现金流,就能去做任何梦的年代。
04 断裂点:从巅峰到深渊
但逻辑在2021年断了。
土地还在拿,房子却卖不动了,债务雪球越滚越大,资金链断裂。
恒大试过一切办法——卖资产、卖股权、甩项目,但杯水车薪。
债权人、供应商、购房者一起堵上门。
恒大从资本宠儿变成了“风险样本”,被所有人避之不及。
而许家印的世界开始崩塌:豪宅被查封、座驾被拍卖、恒大足球队降级,造车梦折戟,就连许家印的恒大歌舞团也成了过街老鼠。
曾经耀眼的首富,成了被限制高消费、被司法调查的被告,甚至人身也失去了自由。
在很多人的眼中,恒大退市,早就成了定局。但现实依然很残酷:
对投资者来说——血本无归几乎是板上钉钉。股票退市后流动性消失,想卖都没地方卖。
对债权人来说——恒大的融资平台失效,债务重组谈判筹码更少。
对行业来说——这是一次强烈的警示:资本市场容忍不了无期限的等待。
当然,还有恒大的业主、员工、理财客户、供应商与合作方,他们都成了恒大退市的牺牲者和买单人。
05 摘牌退市
8月25日早上9点,恒大在港交所的代码(03333.HK)会消失。
这一天,或许没有锣声,没有掌声,只有冷冰冰的系统提示:“该证券已取消上市地位”。
曾经的万亿帝国,就这样从资本市场的舞台上退场。
事实上,这两年这样的退场我们已经经历了很多次:世茂、阳光城、蓝光、中南、新力、泛海、三盛、嘉凯城、宋都、大唐、大发……
这些曾经在地产圈煊赫一时的名称正一个个从资本市场上退场。
在炸天团看来,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群体的退场,而是属于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彻底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