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产业园招商引资切忌贪多求大!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产业地产
摘要:本文将深入分析招商引资贪多求大的危害,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招商引资策略,为地方政府提供参考,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一、招商盛宴背后的隐忧

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招商引资已成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地方一提到招商引资,就想着“项目越多越好、投资越大越强”,这种现象在2025年的今天仍然普遍存在,许多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过度强调规模和数量,忽视了质量和效益,结果却适得其反。为什么?因为贪多求大就像吃饭——吃得太多反而消化不了,吃得太大反而噎着,使得招商变成了一场"戴着镣铐的狂欢" 。

这背后隐藏的问题不容忽视:项目是否都符合当地发展实际?是否能真正落地并产生预期效益?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背景下,如何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本文将深入分析招商引资贪多求大的危害,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科学合理的招商引资策略,为地方政府提供参考,推动招商引资工作向高质量方向发展。

二、贪多求大:招商引资中的误区解析

2.1 贪多求大的表现形式。

招商引资中的"贪多求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见商就谈,见资就引:看到企业就热情接待,看到钱就拼命拉拢,却不管企业是否适合本地发展,结果项目落不了地,资源白浪费。

盲目追求大项目、大牌企业:许多地方政府将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在大型项目上,设置招商引资额度下限,少于100亿元的项目不予考虑,甚至提出只要能招到"大企业"就可答应"企业提出的任何要求" ,总觉得外资、上市公司、明星项目才“长脸”,却忽略这些企业是否真的能带动本地就业、技术提升。这种做法导致地方政府过度关注大型企业,而忽视了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的招商扶持。

产业同质化严重:全国2800多个县,超过一半在规划新能源产业园 。一位行业分析师感慨:"全国2800多个县,超过一半在规划新能源产业园。"这种"一窝蜂"现象背后,是地方对资源禀赋的漠视。

"签约即胜利"的数字游戏:"签约即胜利"已成为某些地方的潜规则。某中部省份招商干部透露,基层每年需完成"签约额"硬指标,"哪怕企业只是口头意向,也要先签协议凑数" 。更有甚者,企业被允诺"无需实际经营,仅注册公司缴税即可获补贴",导致大量"空壳项目"充数。

财政补贴竞赛:地方政府为完成招商任务,"给资源、给土地、给市场、给税收、给补助",招商引资最后变成了"拼的是谁的土地价格低,谁的补贴多,谁的税收优惠幅度大" 。很多地方为了吸引企业入驻会采取"先征后返"的税收返还手段,最高返还比例达到50%以上 。

2.2 贪多求大的本质分析。

招商引资贪多求大的本质是政绩冲动与制度缺位的合谋 。

一方面,考核机制的问题导致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数量。"GDP增速、固定资产投资额、招商签约数"仍是地方考核的核心指标。某地文件明确要求"每个县每年新增5个亿元项目",基层"挖空心思凑数" 。这种"唯数量论"催生了"候鸟企业"——同一项目在多地重复签约,享受多轮补贴,最终一地鸡毛。

另一方面,权力越界也是重要原因。某些地方将招商引资异化为"行政包办"。某地为吸引光伏企业,强制要求本地国企采购其产品,结果企业破产,留下数十亿元债务烂尾 。这种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本质是地方政府仍未厘清"裁判员"与"运动员"的边界。

此外,监管真空也是导致贪多求大的重要因素。《公平竞争审查条例》虽明令禁止"超常规优惠",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某开发区与企业签订"秘密协议",通过土地作价入股、隐性担保等方式绕开监管 。而人大对政府债务的监督往往流于形式,某县人大常委会坦言:"债务报告像走过场,具体数据连我们都看不清"。

三、贪多求大的负面影响:从经济到社会的多重危害。

3.1 财政负担与债务风险。

贪多求大的招商引资模式给地方财政带来沉重负担,甚至引发债务危机。"招商引资像兴奋剂,短期兴奋,长期致命。"一名县级财政局长坦言 。某县为吸引龙头企业,承诺"五免五减半"税收优惠,结果企业套利后转移,留下财政窟窿需用十年填补。财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中,超30%与招商承诺相关 。

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投资失败的风险,还可能导致资金沉淀于低效或高风险项目中,影响整体投资组合的表现 。一些依赖返投资金进行后续扩张的本地中小企业,可能失去重要资金支撑,影响地方产业生态的稳定性 。

3.2 产业同质化与资源浪费。

贪多求大导致的产业同质化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国近40%的产业园因同质化招商陷入空置,部分地方债务风险攀升 。更严重的是,企业被"养"成政策依赖型,一旦补贴退坡便迁移他处,地方经济陷入"招商—流失—再招商"的死循环 。

盲目跟风热点进行招商,加剧产业同质化竞争。一些地方不顾本地实际,盲目跟着市场热点和科技热点进行招商。如对某地域一些城市招商情况进行调研发现,各城市招商重点均集中在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产业,重合度达到80%以上 。

3.3 资源错配与效率低下。

贪多求大导致资源错配,降低了整体经济效率。地方财政资金、土地等有限的资源向大企业、大项目过度集中,对中小企业形成了"虹吸效应",导致了"一树独大、难以成林"的局面 。

许多地区出于"毕其功于一役""一步到位"等心态,期望通过引进"大项目""大企业""全产业链",带动本地产业体系化发展和经济快速增长 。这种做法往往忽略了本地的比较优势,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3.4 政府公信力与营商环境受损。

贪多求大还会损害政府公信力,破坏营商环境。一面是部分企业骗取补贴,一面也有很多企业因政府不守信用遭受了巨大损失。过往,部分地方政府急于求成,在招商过程中作出了不切实际的补贴承诺,项目引进来后企业投入大量资金投资建厂,但中途政府却因各种原因无法兑现补贴承诺,最终项目停滞烂尾 。

招商引资时那是信誓旦旦,政策一变就翻脸无情将企业利益抛之脑后。这不仅破坏了当地的营商环境,更严重的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

3.5 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贪多求大的招商引资模式也阻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从《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到《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试行)》,再到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部署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党中央对规范地方招商引资的要求越来越明确,旨在打破过去拼资源要素、拼土地政策、拼财税补贴的"内卷式"招商 。

这种内卷的直接后果是:全国近40%的产业园因同质化招商陷入空置,部分地方债务风险攀升。更严重的是,企业被"养"成政策依赖型,一旦补贴退坡便迁移他处,地方经济陷入"招商—流失—再招商"的死循环 。

四、走出贪多求大误区:科学招商引资的路径选择

先定好“菜单”,再请“客”。招商引资不是“撒网打鱼”,而是“按图索骥”。地方发展要有自己的“菜单”——知道什么菜适合本地“口味”,再去找合适的“厨师”。

怎么做?

摸清家底再招商:本地有什么资源?是土地、劳动力,还是交通、区位?已有产业是什么?是制造业、农业,还是服务业?哪些产业还有潜力?哪些领域需要补短板?只有看清自己,才能找到“对口”的项目。

4.1 转变招商理念: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

树立"质重于量"的招商理念:引导地方政府树立"质重于量"招商理念,按照更加重视招商质量导向,合理设置招商引资考核指标 。湖南、江苏等地已试点"招商质量评估体系",将项目落地率、税收贡献度、就业带动效应纳入考核。浙江某市更推出"企业服务满意度"一票否决制,倒逼政府从"重签约"转向"重服务" 。

从"招大引强"转向"招新引小":以前招商引资,地方政府都喜欢大项目、大企业、外资企业,招商目标不是世界500强就是中国500强,至少也要是个行业龙头 。但是创新时代,地方政府竞争的是未来,看的是哪个地方能培育出新的独角兽,引领新兴产业发展,而不是仅仅的比拼规模。

从"土地为王"转向"场景为王":以前招商引资,地方政府手中的王牌是土地,而大规模工业制造的核心需求也是工业用地,所以那个年代土地为王 。但是进入创新时代,作为初创型企业和研发型企业,最需要的不是大片的土地,而是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应用场景和试验机会,还有当地政府提供的订单。

4.2 优化考核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改革地方政府考核机制:要由中央政府形成对于地方政府的监督,要求地方政府弱化对于GDP增长和税收增长的考核。如果仍需保持GDP考核的话,也要在人口流出和人口流入的不同地区进行差别化的考核机制设置,既考虑GDP总量的增长,也考虑人均GDP的增长 。

优化地方政府招商引资业绩评价考核体系:有效遏制招商引资中贪大求洋、好大喜功等倾向 。加强招商引资项目履约情况的监督考核,对违约企业和项目进行警示和处罚。加大对长期闲置或低效、无效项目的回收和处置力度,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形成地方政府新的稳定的收入来源:加快形成按照经济实际发生地进行统计的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稳步下划地方,逐步拓展消费税征收的范围,并把消费税过渡到普遍征收的零售税,使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更多能够反映本地人口数量和经济活动总量 。

算好“长远账”:招商不能只看眼前的投资额和签约量,更要算清楚:项目能不能落地?需要多少土地、电力、用工?企业会不会“水土不服”?有没有配套产业链?运营后能不能持续盈利?会不会变成“僵尸项目”?

4.3 立足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找准适合本地发展的产业方向,避免盲目跟风。山西忻州的转型值得借鉴。该市依托光伏资源禀赋,以"一道新能源"为链主企业,吸引上下游43家配套企业,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青海则瞄准"绿电优势",通过清洁能源低价吸引数据中心、储能项目,实现资源价值转化 。

差异化发展战略:部分地区摒弃"一窝蜂扎堆热门产业",转而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例如,某内陆县强推"海洋装备制造园",只因上级文件提及"海洋经济",最终因物流成本过高,项目无人问津 。这样的教训告诉我们,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符合本地实际的产业。

产业链思维:政府投资基金要着眼于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促进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并鼓励跨行业的技术融合与创新 。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政府投资基金可以联合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共同参与项目,确保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得以实现。

4.4 创新招商方式:市场化运作与专业化服务。

市场化运作:上海、杭州等地成立招商公司,以企业化模式替代行政摊派,通过绩效考核激励团队提升效率 。这种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

产业集群化招商:贵州以华为云为链主企业吸引120家大数据配套企业入驻,上海青浦围绕"长三角数字干线"形成千亿级AI生态圈 。这种方式能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链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基金招商的转型:此次出台《指导意见》的(十七)条内容提到"不以招商引资为目的设立政府投资基金、鼓励取消政府投资基金及管理人注册地限制、鼓励降低或取消返投比例"等,这一政策调整意味着,过去依赖基金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将失去这一重要手段,基金的选择与投资决策将回归纯粹的市场逻辑 。

优化营商环境:上海推行"应用场景招商",为企业开放智慧城市、自动驾驶等试验场;广州打造"政策计算器",企业输入需求即可自动匹配优惠,杜绝暗箱操作。这些实践表明,法治化、透明化的环境才是持久吸引力 。

4.5 加强监督管理:构建规范的制度保障。

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让公平竞争审查和监督问责"长牙亮剑"。严格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及其实施办法,制定新兴行业、传统行业公平竞争审查细化标准,出台并动态更新招商引资行为负面清单,严格禁止各地在招商引资中违规实施财政、税费和用地优惠,惩处突破环境资源制度和政策规定、违规举债招商引资等各类不当招商引资行为 。

完善法律法规:加快推进招商引资立法,科学划定招商引资中的地方权力红线,明确招商项目的准入条件,加大对违法招商行为的惩罚力度 。去年6月,国务院公布《公平竞争审查条例》,严禁地方政府实施不当财政、税收优惠措施,条例自2024年8月1日起施行 。

建立健全区域招商协同机制:依托城市群、都市圈等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建立高层次的区域间和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机制 。鼓励各地发挥优势,按照错位发展、差异化发展要求明确特色定位,确定主导产业和招商重点,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

协同发展,别把“兄弟县”当“对手”:

很多地方招商时,总想着“抢项目、争资源”,结果导致重复建设、恶性竞争。其实,合作比单干更高效。

怎么做?

区域联动,错位发展:

一个县主攻食品加工,隔壁县专攻包装印刷,上下游协同;

通过“飞地经济”共享园区,比如A地出地、B地出钱、C地出技术。

抱团招商,资源共享:

联合周边城市发布招商清单,避免“重复引同一家企业”;

共享招商成果,比如企业总部设在中心城市,生产基地放在周边县城。

打造“朋友圈”:

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把技术成果“落地”;和行业协会、商会建立联系,精准对接优质企业。

风险防控:别让“贪心”变成“陷阱”:

招商引资中,风险防不住,再好的项目也可能“翻车”。

注意哪些坑?

①警惕“空头支票”:

有些企业为了拿补贴,签了协议却不落地,甚至卷钱跑路。要严格审查企业资质,避免“被忽悠”。

②控制资源消耗:

土地、能耗、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不能“透支未来换眼前GDP”;

对高污染、高耗能项目,宁可不招,也不能牺牲生态。

③平衡财政压力:

别为了“政绩”把财政压垮,留足“过冬的钱”;

招商项目要能“自我造血”,不能靠地方“输血”维持。

五、招商不是“抢饭碗”,而是“做蛋糕”

招商引资的最终目标,不是“抢来几个项目”,而是“做活一片产业”。

地方发展就像种庄稼:

先选好种子(科学规划),

再深耕土地(优化服务),

最后耐心等待(风险防控)。

贪大求快就像撒一把种子不浇水,看着热闹,秋后收不了几粒粮。真正的好项目,是扎下根、长出芽、结出果,让百姓日子有奔头。

只有摒弃“贪多求大”的浮躁心态,脚踏实地谋发展,才能把招商引资变成推动经济的“金钥匙”,而不是“烫手山芋”。

记住:发展没有捷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文章关键词:招商 金商网 房商网
返回首页
上一篇:【成都房价监控】8月17日涨价1套,较前一日减少3套,环比下降75%
下一篇:【武汉新房成交日报】8月17日成交78套,近一周新房日均成交158套

地产公开课更多

 城市 课题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