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50强房企调整架构,开发商如履薄冰,融创市值暴跌至320亿港元!

涛哥杂谈
摘要:行业老大哥万科,已经跌到了17块,很多股民又要关灯吃面,而TOP3的融创去年销售额近6000亿,如今市值只剩下320亿港元。

今天,受龙光债务展期新闻影响,地产股又暴跌了。

行业老大哥万科,已经跌到了17块,很多股民又要关灯吃面,而TOP3的融创去年销售额近6000亿,如今市值只剩下320亿港元。

其他地产股那就更不用说了,一片哀鸿遍野,涛哥看着股票的亏损数字已经感觉麻木,就这样吧。

当前地产行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矛盾状态,看到的信息都是冰火两重天。

一方面,很多公众号都在谈论各地政策放松,楼市出现回暖信号,部分城市的成交数据有了显著增长,似乎V字拐点已经到来。

另一方面,最近优质房企获得融资的消息也明显多了,感觉国家也努力想拉大家一把,保持行业的平稳。

但是,舆论端的暖意,碰上了资本市场现实的冰冷,又让人对未来充满担忧。

最近一个月,外资评级机构又接连下调了多家房企的评级和展望,而几家本来被认为较“安全”的房企债务出现问题,也再次打击了资本市场的信心。

有个高收益债的投资人说现在分析房企基本面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数据完全无法反映房企的现实。

事实也确实如此,很多突然出问题的房企,基本面本来看起来都不错,对外的发声也都很有底气。

一些投资人认为这些房企的债券可能被低估,所以信心满满的去抄底,结果没过多久就传出该房企要债务展期,真是苦不堪言。

这让我想起之前跟一个房企朋友聊,他说去年很多房企都做过压力测试,分析如果销售额下滑30%,公司会不会有问题。

但实际情况是,今年1-2月地产销售额下滑了近50%,早已突破了多数公司对压力的预测,这也是很多房企没撑住的原因。

企业的压力传递到组织,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房企组织调整越来越频繁,民营房企都在收缩架构。

光是3月刚刚开头的这一周,就有宝龙、金辉、金科三家50强房企,公布了架构调整的信息。

宝龙这边,将广东事业部并入宝龙置地公司,安徽事业部并入了事业二部,总部部门也做了较大幅度的精简。

听一位宝龙设计条线的朋友说,他们设计系统裁了一半以上的人,因为老板已决定今年不拿地了,这样的话也不用做新方案,不需要那么多人了。

金辉把区域公司和城市公司进行了整合,从原有“集团-区域-城市-项目”四级管控,调整为“集团-城市-项目”三级管控。

调整后,金辉形成了9大城市公司,而区域与城市合并过程中的重叠和冗余人员,则需要面临新的选择。

金科的调整动作也比较大,中原和山东合并成豫鲁区域,浙沪和江西合并成浙赣区域,湖北和湖南合并成华中区域,广西和华南合并成两广区域,四川和云南合并成川云区域。

这次调后,金科从原有的13个区域公司,精简为9大区域公司,在其内部通知中涛哥看到有不少被合并区域的副总处在“另有任用”状态。

事实上,不仅民企,一些国企最近也在做较大幅度的组织调整,比如首创同样对城市公司进行整合,从去年至今,首创的缩编比例也超过了30%。

涛哥发现,在行业动荡期,地产出现了有趣的逆集中化现象。

过去我们认为市场集中度将会不断提升,房企大鱼吃小鱼,强者恒强,如今却出现了一定的倒退。

现在的情况是,房企大鱼更危险,小鱼反而还比较太平。

那些大的上市公司,正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投资人怕他债务违约,银行想提前抽回贷款,地方也压着预售资金不放,一有个啥事媒体就各种报道。

而小房企本身信用一般,就借不了多少钱,债务压力没那么大,或者即使债没还上因为规模小也不会引起关注,最近市场上不少小房企都在积极招人。

现在的大房企,很多看起来很强,但往往会一步棋错、满盘皆输。

因为投资人信心太脆弱了,一点事就能击碎,然后引起连锁反应,遭遇全面的金融紧缩,最后不得不违约躺平。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恐怕就是现在很多房企老板的真实写照。

就像前一阵融创的朋友说,仔细盘盘发现,老孙为自救把各种方法都用上了,堪称房企危机应对的教科书。

并且不光房企很难,就连金主爸爸都想撤了。

前一阵,平安不动产裁员,也有他们家的管培生来找涛哥诉苦,你说这么大的金融企业,谁又能想到会裁入职半年的学生呢?

事到如今,怪谁也没用,我们都只不过是时代的一粒灰尘而已。

还是希望如郭主席所说,“房地产泡沫化、货币化的问题发生根本性的扭转”。

既然扭转了,就给大家一个重开的机会吧。

返回首页
上一篇:债务违约5个月,花样年都经历了什么?债务重组和展期毫无进程?
下一篇:#房课地产日报# 阳光城超4亿股股份被司法冻结,占比9.94%;九龙仓主席吴天海:未来不会退出内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