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忙于回应“被收购”的传闻,张玉良今年开年以来议题都围绕着“降杠杆、稳发展”。
4月27日晚间,绿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了2020全年及2021年一季度业绩报告。在2020年全部踩中“三道红线”的绿地控股,在2021年一季度终于成功降档,由“红档”降级“橙档”,实现现金短债比超过1。
在年初的媒体会上,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表示,绿地将在今年内,力争实现两条线“转绿”达标。他表示,绿地将降负债稳发展、高效去杠杆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多管齐下,成果显著,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年报显示,绿地控股实现营业收入4558亿元,同比增长6.5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50亿元,同比增长2%;经营性现金流量净额447亿元。
营收利润等指标都呈现正增长,绿地控股在疫情之下的2020年仍交出了一份不俗的成绩单。只是销售规模微降,2020全年,绿地控股完成合同销售金额3584亿元,比2019年同期减少7.7%。
规模与质量的选择题
突破4000亿关口,是绿地近年追求的目标之一。早在2018年,张玉良便立下FLAG,2018年和2019年,公司的销售金额分别为3875亿元和3880亿元,离目标近在咫尺。
在销售规模排行榜上,绿地虽已掉出了前三甲的行列,但依旧居于房企第一阵营,据克而瑞中国房地产1-12月销售排行榜,绿地权益销售金额排行第七。
关于销售规模,张玉良此前曾表示,既有市场原因,也有团队能力的原因,但总体上他依旧表示满意。
2020年,绿地盈利水平有不小提升。2018至2020年,绿地控股的毛利率分别为15.35%和15.46%,26.39%。这是绿地规模求稳的另一面。
现金流方面,2020年,绿地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447.19亿元,较上一年增加254.58亿元,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18.92亿元,较上一年净流出有所减少,同比增加136.27亿元,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为-349.17亿元,同比大幅减少399.51亿元。
绿地表示,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的流入系业务规模扩大,现金流入增加。投资活动现金流出扩大主要由于企业间借款收回的资金增加。筹资活动的现金大幅流出是由于偿还债务增加,新增借款减少。
年报显示,绿地2020年短期借款318.74亿元,同比增加7.3%,长期借款1677.39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04.37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743.48亿元,较上一年减少125.36亿元。
截至2020年末,绿地总负债达到12420.6亿元,期末货币资金1034.7亿元,同比增长16.3%。此外,资产负债率88.89%,同比微升0.41个百分点。
从这一系列数字也可以看出,绿地正在放弃单一的规模追求,转而开始注重提升增长质量。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绿地正在回归“长期主义”的轨道上来。
2020年全年,绿地控股累计获取项目90个,新增土地面积1365万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2932万平方米。总土地款929亿元,总货值约3330亿元,平均楼面价3175元/平方米。一、二线核心城市项目占比提高,截至2020年底,绿地控股总土储2.0088亿平方米。
“两轮”平衡与多元化
2020年,绿地除了维系地产和基建“两轮”的平衡关系,同时也在多个新赛道上发力,应了张玉良提出的“地产要转型”。
年报中也提及绿地要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即通过持续转型升级,形成“地产提质量、基建上水平、消费扩规模、金融数字化、协同增动能”的产业经营格局。
数据显示,在绿地的两大主业开发中,房地产实现营收1947亿元,同比微增0.24%,大基建实现营收2334亿元,同比增长24%,占总营收的51.8%。此外,建筑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334.3亿元,同比增长23.85%。
在地区结构上看,绿地的主营业务中有47%的营收由华东地区贡献,其次是西南和西北地区,港澳台和东北地区的营收贡献偏低。
2020年,绿地在其主业有一个大动作就是组建了绿地大基建集团。截至2020年末,绿地大基建板块在建项目总金额为9752亿元,其中:房屋建设业务7062亿元,占比72%;基建工程2285亿元,占比23%。
此外,绿地大基建还在2020年通过参与混改的方式,战略性控股了双千亿级的广西建工;收购上海市水利工程集团,参与贵州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等混改工作。
此前张玉良曾透露,分拆大基建等板块单独上市的可能性,但目前尚无具体时间表。
多元化业务方面,2020年绿地金融产业全年实现利润总额37亿元,新增社会化募资 54 亿元,同比增长8%;商贸产业已累计吸引70个国家和地区的176家企业入驻;酒店旅游产业全年签约项目20个。
但从盈利水平来看,建筑、商品销售及相关产业、其他收入的毛利率水平还有待提升,目前仅为4.56%、3.83%、8.89%。这几类业务与上一年的毛利率相比,整体变化不大,与房地产主业相比拉低了绿地的整体毛利润率。
年报中,绿地提出了新五年规划,重启混改的同时,持续抓转型升级。在房地产、基建、金融、消费等主要产业领域,打造一批千亿级业务规模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