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分析林师顺:中国经济和房地产会逐渐走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测在4.5%

观点网
摘要:穆迪分析与通常被称为穆迪评级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同属于穆迪公司,但两者之间设有“防火墙”分别独立。后者提供债务工具和证券的信用评级与研究报告,而穆迪分析则专注于信用分析、经济研究以及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软件、咨询和研究服务。

林师顺(Heron Lim)开门见山地告诉我们,对中国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测在4.5% 。

“的确会偏低”,他说,这是他与团队经过研究后一致得出的结果。

这位年轻的宏观经济分析师目前供职于穆迪分析(Moody's Analytics),常驻新加坡,观察对象覆盖中国内地、香港、台湾和老挝等亚太国家和地区。

在此之前,他曾在世界领先的信息服务公司益博睿任职,后于2021年8月加入穆迪分析。

穆迪分析与通常被称为穆迪评级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同属于穆迪公司,但两者之间设有“防火墙”分别独立。后者提供债务工具和证券的信用评级与研究报告,而穆迪分析则专注于信用分析、经济研究以及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软件、咨询和研究服务。

林师顺表示:“我们两边的观点常常不尽相同。”

最近的一个例子,对于2023年中国GDP增长,穆迪投资者服务有限公司副总裁、高级信用评级主任李秀军在11月中旬一场论坛上,给出的数据是4%以上。

2023年中国经济究竟要走向何方,研究领域意见纷繁。

总的来说,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年末突然推动防疫政策转弯,给预测增加了难度。

另一方面,亦不得不考虑全球经济变幻对中国的影响,不过这一层面的不确定性明显更多。

黑天鹅成群结队

“2022年的黑天鹅已经成群结队了。”林师顺笑称。

不少人将2022年形容为残酷的一年,俄乌冲突、传播力极强的奥密克戎毒株,令全球供应链体系紊乱,加剧了通货膨胀的阴霾。为了战胜通胀,美联储一心将加息进行到底,带动各国央行跟进……

投资者们因此吃尽了苦头,据统计,2022年全球股债市值已累计蒸发超30万亿美元。奉行“别人恐惧我贪婪”的“木头姐”凯茜·伍德,名下旗舰基金方舟创新ETF年内跌去70%。

只是告别2022,2023年的到来似乎并不意味着情况会有多大改善。

俄乌冲突仍然焦灼,林师顺指出,这是全球市场目前最担心的议题。这场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战争,给全球能源、粮食供给和价格平稳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冲击。

除能源市场外,受到波及的还有半导体芯片、汽车等供应,“俄罗斯面临制裁,能源市场的持续波动或多或少也将影响到中国。”

新冠疫情在2023年会如何演化,也是一个大问题。究竟病毒会展现出比较温和的一面,还是会出现比奥密克戎更强力的毒株,从而造成政策上的进一步收缩?

林师顺说:“我们不希望看到最坏状况的出现,但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为控制通货膨胀,2022年各国利率水平一直往上调整,美国是这一轮激进行动的领导者。

2020年疫情爆发初期,美联储曾为保护经济免受疫情影响,一步到位地将利率降至零水准,推出7000亿美元的大规模量化宽松计划。然而两年后,美联储的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

过去一年,美联储在短时间内将基准利率区间从接近零提升到4.25%-4.50%,达到近15年以来最高值。除此之外,全球主要央行在2022年内已累计加息将近2700个基点。

欧美的通货膨胀问题能否在2023年得到恰当的解决,影响着各国央行对财政政策调整的步伐。

“我们目前初步判断,央行们对财政政策的收紧或将在2023年中期止步。”但林师顺表示,这个研判目前仍保留有较大的问号。

尽管目前美国的通货膨胀预期已经出现回落,不过美联储至今仍保持着鹰派态度,甚至令传统的美股“圣诞行情”失效。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此前在11月2日的一场会议上称,现在考虑停止加息还为之尚早。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近日也强调了其鹰派立场。而自2022年7月开始,欧洲央行共进行了四次加息,累计250个基点。

此前12月中旬,被认为最坚定支持超宽松货币政策的日本央行,宣布上调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更进一步引发市场动荡。有声音提出,这可能意味着“极低利率世界”的终结。

而在林师顺看来,如果2023年通货膨胀持续,全球利率还可能持续往上走,这将导致更多黑天鹅事件的发生。

房地产确立地位

“2023年一定会发生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林师顺表示,虽然不至于说陷入萧条期,但一定会压制全球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

对中国来说,一旦全球特别是欧美市场面临增长放缓,外贸收入就一定会受到冲击。据了解,目前出口增加值占中国GDP的比重大概在13-14%左右,而2021年的数据是约15%。

“受到外贸萎缩的影响,我们相信,相应的投资也会减少。”因此市场的信心不会因开放政策的到来,而立即恢复到2019年甚至2018年时候的水平。

林师顺说,能期待的是逐步好转。

开放并不是直接从0到1,按世界各国例如新加坡的经验,从疫情政策初步开放到稳定期之间,一定会有磨合期,“2021年末,在亚太区甚至在欧美国家,都能看到政策的反复改变。”

林师顺介绍,新加坡也在2021年下半年初步打开国门,随后一段时间就存在“开放又收紧、收紧又开放”的政策循环,直到疫苗接种率提升到将近90%,新加坡政府才有信心推动比较完全的开放。

“我们也研判,2023年上半年中国将处于放开后的磨合阶段,或会出现开放和收紧措施反复的情况。”林师顺称,并不看好市场信心在上半年内会有任何形式的反弹。

按照穆迪分析的判断,2023年中国经济将在年中出现分水岭,呈现“上半年弱,下半年转强”的温和反弹态势。该机构相信,各国央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在2023年上半年迎来转折点,同时中国也会推行强而有力的财政政策,稳扎稳打地把信心提振上来。

此前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出很多积极的信号。会议除提到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还强调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

“而且这次的会议也没有提到'减税'或者'基建'方面的内容。”林师顺表示,基于此考虑,中央政府可能会推行较以往更具突破性的,且强而有力的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方面,林师顺认为“稳健”是其中的关键词,并称在货币政策上,中国还是会继续采取逐步减息的动作,“央行其实并不介意人民币贬值,贬值对外贸还有一定的好处,只要贬值的速度不要过快。”

然而衰退可能随时到来,人们对此的担忧阻碍热钱流入中国。

他指,传统上面对危机,很多热钱会往安全的地方走,例如美国、瑞士、新加坡、日本几个国家。投资方向也会是债券,特别是国债或者是黄金这种抗风险能力强的资产。

林师顺称:“西方资本现在对中国的投资,正持一个比较悲观的角度。”它们不会完全把钱撤出来,不过对新的投资项目会谨慎。

外贸和吸引投资方面存在劣势,对2023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不是利好消息。因此,内需被视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而房地产又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近段时间,官方重新强调房地产为支柱产业,或正因考虑到这一点。一直以来,房地产行业直接或间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达到约四分之一,林师顺提出:“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其实是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

资料显示,公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中国商品房成交规模或降至不足14万亿。而2022年1-11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仅录得12.4万亿元,同比下降幅度9.8%。行情疲弱,2022年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对经济增长带来有目共睹的压力。

因此为了扩大内需、拉动投资,最终提振经济的需要,必须再把房地产行业扶持起来。自11月以来通过政策密集定调,房地产行业的地位正被重新确立。

随着“金融十六条”和支持地产融资“三支箭”陆续落地,官方开始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回暖。

但林师顺认为,人们没有必要期待迅速且强烈的反弹行情:“'三道红线'政策毕竟仍然存在,房地产业未来仍将以比较谨慎的态度来运行。”

房地产市场还需要一定时间恢复。

以下为观点新媒体对穆迪分析驻新加坡经济学家林师顺(Heron Lim)先生的采访实录节选:

观点新媒体:您对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有怎样的预测?

林师顺:我们认为2023年中国的GDP增长将会达到4.5%,的确会偏低。

但上半年和下半年的经济走向看起来会很不一样,将从上半年的弱转为下半年的强,我们并不看好市场信心在上半年会有任何形式的反弹。

目前国内防疫政策出现转变,这个局势下,推动经济的因素其实是非常少的,因为一定会有磨合期。现在我们也能看到,磨合期已经开始了,大家都在观望到底能开放到什么地步。

这并不奇怪,因为2021年年末在亚太区甚至在欧美国家都能看到政策的反复改变。新加坡也在2021年下半年存在'开放又收紧、收紧又开放'政策循环,直到疫苗接种率提升到将近90%,新加坡政府才有信心推动比较完全的开放。

我们也研判,2023年上半年中国将处于放开后的磨合阶段,可能会出现开放和收紧措施反复的情况。所以我们觉得,对于市场信心、消费者信心以及企业信心等的提振,上半年或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们也看2022年全球面临通货膨胀的议题,所以,2023年一定会发生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经济增长放缓不属于经济萧条,全球主要经济体也不会进入萧条。

另一方面,增长放缓一定会压制全球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而且中国的外贸仍主要面向欧美市场。一旦欧美面临增长放缓,外贸一定会受到冲击。

我们已经看到,中国近期外贸较此前有所萎缩。受到外贸萎缩的影响,我们相信,相应的投资也会减少。所以市场的信心不会因开放政策的到来,而立即恢复到2019年甚至2018年时候的水平,但会逐步好转。

我们也相信,各国央行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在2023年上半年迎来转折点,同时中国也会推行强而有力的财政政策。

然而政策推出后需要一定时间发酵,最终会在下半年发挥带动作用,稳定消费者和企业的信心。不会是一个大反弹,而是稳扎稳打地把信心提振上来,经济也会逐渐的走好。

所以2023年下半年,我们相信能看到中国经济有一个比较大的增长幅度。上下半年抵消,因此预计2023年GDP增长会在4.5%。

观点新媒体:日本最新调整了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不少市场人士表示突然,认为2023年全球会出现更多的黑天鹅事件,您怎么看?

林师顺:我个人认为,2022年的黑天鹅已经成群结队了。

但全球市场目前最担心的毕竟还是俄乌冲突,对于全球能源、粮食供给和价格的影响。其中,乌克兰是产粮大国,战争持续对于该国粮食生产造成很大影响,俄罗斯也是农业大国。接下来一段时间内,全球农产品价格上涨几率还是比较大的,中国当然也会受到一定的波及。

加上现时全球能源市场紧缺,俄罗斯面临制裁,令它在能源输出方面的能力受限。全球原油市场的持续波动,或多或少也将影响到中国。

目前全球最关注的第二大议题则是通货膨胀,欧美的通货膨胀问题能否在2023年得到恰当的解决,影响着各国央行对财政政策调整的步伐。

我们目前初步判断,央行们对财政政策的收紧或将在2023年中期止步,但这个研判目前仍保留有较大的问号。如果通货膨胀持续,全球利率可能持续往上走,这将导致更多黑天鹅事件发生。

新冠病毒在2023年会如何演化,也是一个大问题。病毒会演化出一种不强力比较温和的毒株,还是会出现更强力的毒株,从而造成政策上的收缩?我们不希望看到最坏状况的出现,但这还是一个未知数。

另一方面,中美关系到底要怎样走下去,也是受到全球市场关注的事项。

观点新媒体:4.5%的GDP增长预计由哪方面作支撑?除了外贸、消费,能不能谈谈对基建和房地产的看法?

林师顺:房地产这个板块其实还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从2021年第三季度到2022年第三季度,我们看到只有房地产行业是处于收缩的状态。其他产业在同期,比如基建都已对建筑业、制造业起到带动作用,帮助经济复苏。

当初“三道红线”出台有一定的突然性,导致部分企业难以适应。所以现时的问题还是在如何推动一定的信心。

目前“金融十六条”和“三支箭”政策出台,已经在保障信心了。我个人认为,房地产市场还需要一定时间恢复。

从更大层面看,由于外贸方面可能处于弱势,对于2023年的经济增长,内需还是需要特别保证的一个层面。

观点新媒体: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12月中旬举行,您关注了哪些方面?

林师顺:对于我们宏观经济分析师来说,还是最关心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谈到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方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最重要的一点,是提到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而且也强调了要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

这次的会议没有提到“减税”或者“基建”方面的内容,我们认为,中央政府可能会因此推行比较具突破性且强而有力的财政政策。但目前具体推行政策的力度有多深,尚不清晰,可能要等到2023年3月份,才能有更深刻的理解。

货币政策方面,“稳健”是一个关键词。央行需要兼顾的东西的确非常多,要保证经济稳态的增长,也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在这个前提下,我认为在货币政策上还是会采取逐步减息的动作。央行其实并不介意人民币贬值,贬值对外贸有一定的好处,只要贬值的速度不要过快。

观点新媒体:能否谈一下2023年人民币走势的判断?您认为外资怎样看中国的投资环境?

林师顺:2023年央行应该还是会确保人民币处于贬值的走势,短期内热钱应该会往外走。

西方资本现在对中国的投资可能正持一个比较悲观的角度,他们不会完全把钱撤出来,不过对新的投资项目会谨慎。

他们正把更多目光投向东南亚和南亚国家,比如越南、印度。但亚太地区不少国家对中国内需市场仍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虽然这很难一比一地起到抵消作用。

目前因美金的强势,美国国债的稳健,加上大家都有经济萎缩的预期,部分人甚至认为2023年全球会陷入萧条。导致很多热钱会往安全的地方走,寻求安全的投资,例如美国、瑞士、新加坡、日本几个据点。投资方向也会是债券,特别是国债,或者是黄金。

我们觉得,中国高速增长的时代可能已经迎来尾声。改革开放40年,可以说,中国已经利用人口优势把挂在低处的果实摘遍。目前,中国人口已经出现老龄化的状况。同时,持续的高增长需要科技持续发展和持续性的资本流入,现时这两点稍有缺失。

我预测,到2025年中国可能会清晰可见地进入一个稳态增长的时期,GDP增长幅度会维持在3-4%。

观点新媒体:目前重申房地产是支柱产业,您如何理解?

林师顺: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三道红线”等监管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超过了最初的预期。

一直以来,房地产行业直接或间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达到约四分之一,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其实是一个无法忽视事实。

2022年全年商品房销售无论金额或者面积都有很大幅度的下降,投资方面也在减弱。房地产市场的下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确带来压力。

为了提振经济、拉动投资、扩大内需的需要,因此必须再把房地产行业扶持起来。

观点新媒体:您如何判断202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走向?

林师顺:新房成交的下跌是无可避免的,“三道红线”政策毕竟仍然存在,房地产业目前其实是以一个比较谨慎的态度运行。

未来在二三线往下的城市,房地产相关投资会有收缩,新房供应量也会因此下降。而在一线城市以及部分强二线城市,房地产相关投资可能相对更为活跃。

这些城市的楼市仍将供不应求,例如北京。

我个人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新房销售的全盛期其实已经远去了,接下来新房销售总金额可能会维持在10万亿水平。只是从2022年的新房销售情况看,未来一段时间即使有萎缩,也可能会比想象中轻微。

不过如果想回到最高峰时期,就算通过降价来带动销量,可能仍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除非“三道红线”退出历史舞台,从而带动民营房企的积极性。

但我想,很难再掉头回到原先的路线。

文章关键词:穆迪分析 金商网 房商网
返回首页
上一篇:万纬物流官宣与建发股份达成战略合作,拟携手并进共同开拓海外市场
下一篇:苏州1月16日新房成交日报:成交99套,较昨日增加72套,环比上涨2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