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预兆,最近又有几家地产百强爆雷了。
而且令地产人讶异的是,与最开始爆雷的高杠杆房企不同,这轮出现财务危机的房企,大多是中低杠杆房企,不少房企财务看起来还挺稳健,甚至有房企三道红钱一条未踩中。
很多地产人非常担忧,接二连三地出事,房地产行业到底怎么了?
一大批低杠杆房企被误伤的根源,在于各部门调控政策叠加,且在落地过程中层层加码,最终对行业形成了广泛影响。
根据媒体报道,日前,国务院有关机构邀请部分房企和金融机构座谈,对当前的房地产总体形势进行调研。
我们呼吁,有关金融机构和相关部门尽快行动起来,帮助被误伤的房企走出困境!
各部门政策叠加超出预期
房企现金流压力达到极限
我们都知道,房企现金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经营性现金流,一个是融资性现金流。
今年市场急剧转冷,客户进入观望期,房企项目去化缓慢,销售回款困难,经营性现金流减少。但雪上加霜的是,今年调控政策又是史上最严厉的一年。自去年开始,针对房地产行业,政府出台了一些列调控措施,包括预售资金监管、三道红线、限购限贷、二手房指导价、房地产税等等。
这些调控政策,一方面影响了购房者的预期,另一方面,对房企的日常经营也产生了重大冲击。
首先,预售资金监管进一步收紧。
预售资金主要是买房人提前向开发商支付的预定款项(包括定金、首付款、预付款等),要存入监管专用账户,专款专用,开发商不能随意支取。
其实预售资金监管之前就有实行,但刚开始执行并不严格,而且很多城市都有优惠政策。比如重庆,此前对信用资质不同的开发商实行差别化资金监管额度:
在开发企业信用综合排名中,排名前30名的开发企业或中国房地产500强前100名企业享受免监管政策;排名第31至130名的开发企业,降低10个百分点监管比例;排名第131至300名的开发企业,降低7个百分点监管比例。
并且,信用排名300名之外开发商,如果在一年度未发生拖欠工程款、延期交房和其他严重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也可以按照降低7个百分点的比例确定首付款监管比例。
从这个政策来看,其实监管并不严格,但今年9月份,这些优惠政策全部取消了,甚至还新增了提取预售资金监管余额的限制条件。
预售资金监管收紧不仅仅是重庆一个城市,据贝壳研究院不完全统计,北京、深圳、成都、合肥、武汉、重庆、长沙、无锡、温州等多地都针对预售资金监管出台了新规定。
11月4日,北京针对《北京市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督管理办法》(2021修订版)向社会征求意见,但从新规内容来看,预售资金从严管控趋势没变。新规调整主要有3点:
一是资金入账流程调整了,由现行的先网签后入账,调整为先监管保护后网签。
二是未来开发企业可按单一楼栋或多楼栋分别申请用款,而且放款时间从5天工作日优化为2天。
一位地产同行指出,这个政策初衷是好的,保护购房者的利益本没有错,但有点矫枉过正了。
因为预售资金里除了项目建造资金,其实还包括了房企支付的土地款和项目销售利润,现在全额资金被监管,对房企资金流动性造成了极大压力。
某地产20强管理层直接质疑:有些项目明明压1亿元可以交楼,但是非要压3亿元。政策如果不转向,即使最厉害的开发商也就只能撑3个月。
某地产30强房企员工感概,公司几百亿的账面资金无法回流,甚至不可以用于偿还基础贷款,我们要去哪里找到可以与之匹敌的现金流呢?
除了预售资金被锁定,房企另一个重要资金来源也受到很大影响,那就是按揭贷款。
今年以来,为了控制房价,很多城市金融监管部门有意约束房贷,按揭贷款被限,对房企回款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虽然目前按揭贷款有所放松,但仍然是杯水车薪。
第三,三道红线被误读,开发贷受限严重。
上个月,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就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部分金融机构对于30家试点房企“三线四档”融资管理规则存在一些误解,对要求“红档”企业有息负债余额不得新增,误解为银行不得新发放开发贷款。企业销售回款偿还贷款后,原本应该合理支持的新开工项目得不到贷款,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一些企业资金链紧绷。
一线地产人反馈,目前开发贷虽然有所放松,但还是卡得很紧,并没有根本性放松。
本来各部门出台政策调控市场无可厚非,但往往政策在落地过程中,被层层加码,用力过猛,加上政策叠加,最终对房企造成了致命打击,其影响远远超出了预期。
危机蔓延导致信心下降
银行不敢放款,客户不敢买房
因为一系列调控政策出台,加上落地时层层加码,不少高杠杆房企率先暴雷。
危机开始在整个行业蔓延,各方信心下降,最终导致了两个恶劣影响:
一是金融机构嗅到风险,要求房企提前还款,甚至恐慌性抽贷。
在很多金融机构眼里,房地产行业下行,房企现金流变差,融资风险等级提高了,对房企放款风险陡然上升。
很多地产人可能发现,现在即便是三道绿档的房企,但凡出现一点负面或利空消息,资本市场反应非常剧烈,金融机构也马上会要求房企提前还款,甚至还会被霸道直接抽贷。
前段时间,某地产30强就被某商业银行无情抽贷30亿元。
而这个时候,处于弱势一方的房企根本毫无招架之力。
某房企员工无奈表示,有些金融机构永远只会锦上添花,绝不会雪中送炭。以前市场好的时候,银行往往上门求着你贷款,现在房企经营困难,他们马上变脸了,哪里管你是死死活。一位债权人跟他说过一句很扎心的话:“你是民企,我怕做你们倒下前的最后一个债权人”。
现在的情况是,金融机构不敢借钱给房企,房企资金更加紧张,更多房企倒下,最后金融机构更加不敢借钱,形成了恶性循环。
虽然上个月央行要求各地金融机构要纠偏调控,但目前开发贷还是卡得很紧。
二是买房者缺乏信心,不敢买房。
最近,全国不少城市房价出现下跌,很多房企为了销售回款,加大了降价打折力度,但也于事无补,市场成交基本没有起色。
一方面,客户向来敢买涨不敢买跌,另一方面,即便是刚需客户,面对房企频繁暴雷,购房客户也会担心项目烂尾,不敢购买期房。
客户不敢买房,房企销售回款进一步变差。
前期暴雷房企
对美元债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预售资金监管严格,银行限制房贷,开发贷也受限,很少房企能受得了这样“卡脖子”。
更糟糕的是,房企最后一个救命稻草美元债,也出了问题。
前段时间,多家房企相继出现美元债违约,导致境外资本对房企彻底丧失了信心。
今年以来,境外对房地产企业及行业评级一再下调,房企在二级市场纷纷遭遇股债双杀。
据统计,仅10月4日到10月9日一周时间,就有44只地产美元债跌幅超过20%。
一位投资人员评论:前期房企躺平拉暴美元债市场,导致美元债市场不仅失去融资功能而且变为暴雷引线。
现在房企面临的处境是,还敢不敢继续发债?如果房企敢继续发债,还有没有人敢认购?
此外,房企还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美元债作为无抵押物的信用债,利息偏高,发债越多,利息越多,但公司利润能不能支撑这些利息?如果不能,爆雷就只是时间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发美债可能只是延迟了房企爆雷的时间。
比如某地产50强发的是永续美元债,只还利息,不还本金,利息高达6%,加手续费可能达到8%,这个利息成本相比现在其他房企动辄十几个点,不算很高。
但该房企近两年拿到的项目,很多利润不足5%,甚至有些项目还亏损,赚到的钱根本不够还利息。如果下一次不能从金融市场筹借到更多资金,那爆雷就成了必然。
以前,房企的销售回款、银行贷款、美元债可以相互腾挪,房企能利用时间换空间,但现在这个玩法彻底失效了。
小结
综上所述,不同部门出台单个调控政策,本意是对高杠杆房企形成精准打击,但多个政策叠加,没料到对整个行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危机开始蔓延。
根据媒体报道,日前,国务院有关机构邀请部分房企和金融机构座谈,对当前的房地产总体形势进行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