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路建广联合体是何来头?
引入有实力的战略投资人,是紫光集团司法重整能否成功的关键。此前,到报名截止日,共计有7家意向投资人报名参与,除了智路建广联合体,还包含多个地方国资以及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
10月18日,紫光集团等7家企业实质合并重整案第一次债权人会议,通过网络会议形式召开。紫光集团管理人表示,第一次债权人会议成功召开,表明紫光集团司法重整即将进入最后关键阶段,尽快确定战略投资人将为紫光集团实现涅槃重生奠定基础。
那么,已确定为紫光集团重整战投的智路建广联合体,其背后有什么实力?
建广资管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集成电路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并购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天眼查显示,建广资管的控股股东为中建投资本管理(天津)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51%,最终可穿透至主权财富基金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中投公司”)。
建广资管的另一名股东是建平(天津)科技信息咨询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建平科技”),持股比例为49%。股权穿透可见,建平科技的股东包含李滨、张元杰等人。而张元杰正是智路资管的法定代表人,并且智路资管的股东中也包含李滨、张元杰。公司官网介绍,智路资管是一家全球化的专业股权投资机构,专注于半导体核心技术及其他新兴高端技术投资机会。
扩张过激令紫光集团债务高企
紫光集团起始于1988年。彼时,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即紫光集团前身,后该公司改组成立清华紫光(集团)总公司,并于2005年完成改制,正式更名紫光集团。
为拓展业务范围,发挥联动效应,紫光集团自2013年以来开启“并购之旅”:先后收购在美国上市的集成电路芯片公司展讯通信、物联网芯片公司锐迪科微电子,收购了“新华三”51%的控制权和法国微连接器公司立联信(Linxens)接近100%股权等。
同时,紫光集团又合并成立了紫光展锐、组建长江存储、开工武汉存储基地、控股上海宏茂微电子。6年时间,紫光集团及下属企业先后对20多家企业发起并购要约,投入资金超过1000亿元。
一系列的并购和投资导致紫光集团资产负债率高企,负债期限多为“短贷长投”,流动资金严重吃紧。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紫光集团总负债规模达2029.38亿元,相比2012年底的46.47亿元暴涨了近44倍。2020年底,紫光集团出现债券挤兑和违约。2021年7月9日,紫光集团被债权人向法院申请重整并被法院受理。
有业内人士分析:“紫光集团的高杠杆带来了巨额财务成本,且部分经营实体持续巨额投入。加上上述债务多为短期借款,加剧了外界对紫光集团债务风险的担忧。”
紫光集团在《公司债券半年度报告(2020年)》中介绍:“虽然较高的杠杆率加快了公司的业务发展速度,但如果公司流动性管理与负债情况不匹配,则在市场环境发生不利变化的情况下,公司面临的财务风险随之提高。”
考验流动性与资产整合能力
此前,紫光集团几次试图通过引入战投自救。2018年9月,清华控股与苏州高铁新城、海南联合分别签署相关股权转让协议;2018年10月,实控人清华控股与深投控及紫光集团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2020年6月,紫光集团、清华控股和北京健坤与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发展集团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不过,上述几次自救都因内外部环境变化而被迫终止,导致引入国资共掌实控紫光集团的想法接连落空。
如今,智路建广联合体入局紫光集团重整,需要解决紫光集团当下面临的困境——“流动性危机与投后整合和产业运营效率”。
从处理流动性危机来看,智路建广联合体的团队核心成员,包含拥有超过40年全球领先半导体公司高层管理经验的从业人员,也有成员拥有安盛罗森宝集团、麦肯锡、KKR、美林证券等一线投行、咨询公司、PE公司管理和科技研究经验。
从提升投后整合和产业运营效率来看,智路建广联合体经过多年收购和运营的集成电路资产,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生态资源,并且积累了相应经验,或将为其对紫光集团7家企业的实质合并重整提供腾挪空间。
公开资料显示,智路建广联合体通过收购,建立起了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生态,并在国内多地建立了产业基地,在全球多地设有研发中心和业务中心。
在业内人士看来,智路建广联合体的优势是在并购后整合运营和投后赋能经营,与中国市场上更有效率、根植中国而有全球视野的产业运营者一起着眼于标的本身的发展,推进整个产业协同前进。这或许是他们此次能成为紫光集团重整战投的关键条件之一。
不过,紫光集团的问题有相当大的挑战性,智路建广联合体的优势能否在紫光集团重整中发挥出来,仍有待时间验证。